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生作文网 >> 一年级作文 >> 一年级状物作文 >> 正文
读书随记83《白鹿原》及电影及其它电影及新年假
 更新时间:2013-03-17 22:38:18  [标签: 读书 电影 新年 随记 ]

读书随记83

读:

这是新历年的第一天,阳光在今天格外的晴朗,一扫前几天的阴霾。总是新年新气象。喜孜孜地把被子、垫被等全套床上用品搬到外面去晒,又把前些天的衣服再一件一件地挂到阳光下,家家户户都在搬着,门前一排排花枝招展的被子毯子。窗下一行行长长短短的衣物。后来想一想,就手儿把鞋子之类的也收拾到阳光下去了。

温暖的快乐。

杜丽娘娇羞羞地说了声“好天气也”便去游园了,我们这俗人只是看看好天气就忙着晒被子。

想一想,2013年,想做到这么几件事:吃饭速度慢一倍、每天步行半小时、读书争取每周一本。这一条估计比较容易实现,大概地回顾下2012年,大概读了百本以上的书,只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一向是我读书薄弱之处。自己感觉并没有多少提高,不免有些失望。原说着把明史读完的,可也没完成。

元旦看了几部电影。

某香港巨星的动作片。以数字命名的一部主题正确的垃圾片,连故事都没法编得完整生动些的政治课教材。整个故事逻辑混乱,说是胡乱编造大体并非妄言。

《人在途之泰》。因为排报纸的那天中午没地儿休息,正好有这部电影,打发时间看完这电影。看完,却发现没有什么好笑的,王宝强那奇怪的装束?似乎有些可笑,这么夸张的爆炸头?也似乎有些可笑。绿帽子的笑话?似乎也不觉可笑我们的电影只能通过绿帽子这么低俗的噱头来招徕观众,我想这才是可笑。泰国人妖?这可笑?可笑。

《白鹿原》。去年电影刚开始上映前,连篇累牍的宣传。一部二十年前的小说时隔近二十年后才改编成电影,还是很吸引人的。话剧版本的没有机会看,但从濮存昕的那张定妆照来看,感觉不太接近我所理解的白嘉轩,濮的白嘉轩总感觉很文气。

去年大概年末午间休息时,在公司看了些电影片花,非常不客气地说,看了片花后,我就非常不看好这电影那访谈倒有大半个钟点在扯淡或是炫耀如何拍脱戏与床戏。可笑至极,这样一部沉重的小说若是依赖于脱戏与床戏来作宣传,无疑是把《红楼梦》当成《金瓶梅》来拍。原著小说我有几个版本,也经常读或翻,但看了这片花后,这电影却一直也没兴趣看。

本来,我认为原著通过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很难完整表达出来,如果简单地拍,就是白嘉轩的人物传记片,透过白嘉轩这个族长,这个腰板硬直的男人,这个命硬的男人来串连百年的中国,换言之,这部电影的基调首先应该是男性的,应该是硬朗的,甚至可以有些倔强或是拗直,而这才是百年的中国的基调从传统中走来的落后观念,在百年来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始终保持内心的硬气与迂腐。于白嘉轩,首先是个男性家长,其次是个普通农民,再次是个族长,我们在小说中所能体会到的就是作为一个男性家长、一个普通农民来维系个人及家庭的延续绵延,再者才是白鹿嘉轩作为一个族长,他无能无力地被潮流所裹挟,面对巨变,他试图用旧信念来维持他作为男性家长的体面,试图用旧处理方法来维持他的家庭,更试图用他的族约之类的祖宗之法来维系一个村庄的绵延,然而,他失败了,他的儿孙们,他的乡人们,他的时代都没能听从他的安排,不能理解他,黑娃不能接受他的恩遇,孝文不能接受他的教导,他所爱的女儿白灵也背叛了他所奉信条。

原著小说是部史诗,但电影却没能成为史诗。

我想,需要更长时间的电视连续剧,才能把小说所涵盖中国百年的农村变迁描述清楚,才能把中国的传统乡村秩序与体制及伦理并道德的崩溃与重建交代完整,百年来的程朱思想体系溃败与重构才是小说的主旨村中学究朱先生在本书中即是影射此,小说中有一个朱先生外出游学的段落,但因朱先生服饰土旧、学问守旧而遭新学人的耻笑,这才是旧学的问题症结,我们不妨可以说是中学与西学在体、用之间的概念化描述。朱先生在小说中可以看成是一个代言人,代表着旧式的学问,旧式的伦理,旧式的秩序,儒家的学问,道家的人生,拘谨而不拘泥,而白嘉轩只是朱先生理论体系的执行者,细观本书,大到祭祠办学小到白嘉轩家中的些微小事无一没有朱先生的身影。特别是在这百年中,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例如,烟土,例如,民国,例如,战争,大大小小的战争,例如,那些很特别的变革以至于电影根本没法说明的细节,例如,白灵之死,例如,孝文之死,又例如兆鹏、兆海之死。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之死都有着深刻的意义,都在一个时代的悲剧。当然,电影对民国的处理,突出地用白嘉轩剪光头以及对白孝文的说话来刻画,倒总感觉有些生硬而近乎画蛇添足。白嘉轩带领着他的家人,他的儿孙、他的乡人,在这个偶尔颠倒偶尔快速滑落的时代努力调整自己的思想调整自己的步伐,他所努力地,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维持种族延续,更是修补内心的伦理,所以小说中白嘉轩对民国建立的接受、对黑娃与田小爱情的处理、对白孝文优劣荣衰的处理,无疑不是一个个的断层接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内心断裂,更一个接一个时代的伦理断裂,特别是白孝文的一生,本是良家子,本有其家教,兴何其难而败何其速,荣何其艰衰何其悲,白孝文一生几起几落的悲剧与白嘉轩看似波澜不兴的一生是小说的对照面,方是小说的另一个重点。白孝文的起起落落是其内心的欲望以及内心对世界变化地顺从接收为前提,而白嘉轩以其对世事变化的个体意识为前提,所以,白孝文主动接受了自己的堕落,白嘉轩被动承认了白家的堕落,白孝文顺应时代忽尔荣宗耀祖,白嘉轩执着于内心处处拗口曲心。白孝文是白嘉轩的延续,是借白嘉轩的眼睛来看白嘉轩身后的世界,如同朱先生通过那几字墓文来看身后世界一般,黑娃并没有达到白孝文的眼界高度,因此,电影以黑娃为主线从一开始就意味着拈轻避重,去实就虚。所以,倘或是不以白嘉轩为电影主线,也当以白孝文为电影主线,孝文的小说中的承上启下作用无人能替。特别是白孝文接白嘉轩的族长,这本身就隐含着农村秩序的危机与重构并终于消亡。黑娃这所以达不到这个高度,即在于黑娃并不足以解释族长之于白嘉轩白孝文的存在意义。

电影看完,无法言表的失望。原著被生硬而简单地剥离成黑娃与田小娥的爱情主线,这好比越剧电影《红楼梦》一样,过于简略,完全说是违背了原著的宏大叙事初衷,正好脱离了贾府的贾宝玉与林妹妹的爱情故事就是一个《三言二拍》中常见的婚姻悲喜剧:一见钟情长辈反对一边掉包婚姻成闹剧一边含恨离世成悲剧这般常见的市井世俗小说,而脱离了白鹿原,黑娃与田小娥的爱情看起来就是菊豆之类拙劣翻版,所以,我想,以黑娃与田小娥的爱情故事作电影主线无疑已经落了俗套,这种纯朴打工小子与欲求不满的大户之家小妾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很难拍出新意除非脱得更猛烈些或是动作更生猛些。因此,在电影中不免又看到红高粱的元素,甚至于麦浪的镜头感看起来与高粱海实在类似,而似乎又有些大红灯笼在高挂着。原著中的这段爱情故事只是一个简单交待,只是白鹿原这个世相大舞台中的一节小插曲,没这么多笔墨,也不需费如此大费周章。

作为原小说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配角鹿子霖,电影没能作进一步深刻的描写,感觉有些线条化了。原小说中的鹿子霖与白嘉轩时而作为对立面出现,时而作为握手言欢的好亲家出现,鹿子霖与白嘉轩具有相同的农民本色,但外出务工过的鹿子霖显然眼界比终守旧土的白嘉轩较为开明,也易于接受时代变革,因此相对于白嘉轩的剪光头,我们看到了半头散发文明头的鹿子霖,而鹿子霖顺应时代,毕生折腾,既想与白嘉轩一般地在旧秩序中出在头地,又想在新秩序中谋得安身之地夹板中的人生。白鹿原上的人们谁又何尝不是如此?

仔细看来,电影仿佛是一个接一个小折子戏拚接而成的大戏,一个段落讲一段故事,这可能是得已而为之。原著人物众多,故事繁杂,时间又延续百年之久,但,改编者只选取了原著中一个非主要人物黑娃及一个非非主要人物田小娥作电影主线,这两人当此重任确实勉为其难了。因此。当然,可能是出于某些原因,原著中的大多数说不得的细节自然删却,顺便把朱先生这样一个重要的贯串全书的人物也删了,记得多年前刚读此书时,对朱先生这个人物,我一开始也是极不理解的,多读几遍后,才感觉朱先生此人,原是书中的灵魂,传统在此断裂、灭亡,然而本书最后朱先生之被掘墓,甚至那迹近咒语的墓文,又岂不是这百年来的写照?

电影前段有孝文与黑娃在麦浪里吃冰糖这一节,这一节拍很值得怀疑。两个厚厚棉袍的臃肿的儿童,镜头感非常美然而,麦子成熟时,总是春末,即便是陕西冷些,五月麦熟的时节也不至于穿着这么厚的棉袍吧?我记得那年四月的陕西,已经满山花开,许是梨花吧?白花一片,我却不认识,但我自己却是穿着衬衫的。题外话,非常怀念那年在王维别墅的遗址,一个山谷全是白花,一丛丛,一树树,他年有机遇定当重访。而且,小说中的这个吃冰糖细节非常生动,并且特别交代了黑娃并没有吃下那冰糖黑娃的理由:要是习惯了吃这么甜的冰糖,喜欢了,以后会天天想吃的,但是以后不能天天吃冰糖的。这个细节非常重要,这明确地揭示了黑娃坚韧而克制的内心,如此隐忍而决绝的内心正是黑娃一生的悲剧所在。明知欲望而克制欲望,甚至知之欲望所在也能存而不论。由此,原著并不仅仅是吃冰糖这么童稚化的事,而是一个很长的伏线。小说后来才有黑娃与白嘉轩的冰糖对话,电影却写了两个孩童把冰糖都吃进嘴里后相互嬉闹,从而黑娃的不吃冰糖忽略为两个孩童的冰糖稚交。这个电影细节改编得相当失败。当然,还忽略了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细节,白嘉轩作为体态特征的腰板挺得直,黑娃曾经多次提出这个事,当然,从我的理解,白嘉轩的腰板直,对黑娃而言,暗示非常复杂,家长的地位,成年的地位,男性的地位,族长的地位,东家的地位,这无疑是一种威严,一个黑娃所不能接接收的尊长的威权的象征,为此,黑娃终于打断了嘉轩的脊梁,这个细节是我们理解黑娃的出发点,更是理解白嘉轩的出发点,传统的立身起点便是腰板直,所谓站得直行得正,白嘉轩身体力行这些传统要求。这事实上构成了白嘉轩的人物形象基础,张丰毅是个好演员,是个性格演员,《骆驼祥子》和《霸王别姬》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出色演员的基础,但是,电影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个腰板挺直的细节,给张丰毅不少脸部特写,却始终没白嘉轩一个挺直的背影特写,电影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较长的篇幅来写白嘉轩带领众民读乡约,这个细节似觉拖沓,亦觉直白,而且在这一段中,可能是由于过厚的棉袍,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岣嵝着腰的成年男性。当然,张丰毅的脸型似乎并不符合小说中对白嘉轩的脸型描写,张丰毅的脸很大气,演白嘉轩也太帅了些。

作为小说第一男主人公的白嘉轩,只是一个传统的农民,而且终其一生厮守故土,交往的也就是朱先生、冷先生、山里伙友之类,因此他有着传统农民的保守、这正直有时不免是迂腐,甚至是倔强,这些成为了他作为族长的体面道德基础,因此,白嘉轩的体面是他作为一个族长男人的表象,而在他的表象下,他更多的是农民式的狡黠以及一种谨小慎微的维生态度,小说一开始不厌其烦地描述他买地以及结婚七次,特别买地这一节,中国传统式的计谋在此运用至为娴熟我们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无一不是如此这般,所有事情都不通过明面上来解决而是通过种种见不得光上不得台的计谋来解决我向来厌恶传统小说的此类描写:略施巧计《龙凤呈祥》一剧唯吴国太那几句话是正理,男人们要争国土便提刀使枪地全力抢去,拿自己的妹子玩个劳什子美人计,便是胜了也是让人耻笑诸葛亮之种种略施巧计因为国便是谋略家,而吴用与宋江处处为着上位时时想着招安当是阴谋家,而白嘉轩为着他的个人及家庭,只是个人的谋略家。阴谋只看用处便有了优劣之分,人品也随之有了清浊之别。当然,小说从这里写结婚与买地开始写白嘉轩,无疑是先将白嘉轩作为一个持家男人来揭示的,他的背影,他的刻薄,他的贪婪,他的固执,他的眼力见识仅仅局限于他自己的几亩地与传宗接代,这种传统农民的理想是白嘉轩在全书中的基础形象,然而,我以为现在并不缺少白嘉轩这般的人,当然,更不缺少的是白孝文那种人,但黑娃的那种血性倒是很罕见了。黑娃不受白嘉轩之人生安排包括亲事安排便是他的一种醒觉,这种朦胧的觉醒是他行事为人的基础。

黑娃当麦客初出家门的那折子戏:麦客们饭后余兴。音乐很传统很激昂,想着这是赵季平的作曲,便也是应有之事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伪民俗。在我看来,现在的民俗跟古董区别不大,特别是电影中的旧民俗与风景点中的古董,大多是给旅游者玩的玩意儿。不过,这一节镜头中一个个洁白的大面条碗非常刺眼,我很讶异于这么洁白崭新的碗。满台的灰暗中,一个个明亮洁白耀眼的大碗。

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折子戏,鹿兆鹏批斗鹿子霖那一节处理得可圈可点,看着这节,倒先想起秦晖先生讲座中有关牛友兰与牛荫冠父子的片段,很多时候,无法理解这样的事实存在,旧时讲究子为父隐,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鹿兆鹏批斗他的老父亲?旧式的伦理缘何一夕间溃败?在那一个瞬间,鹿子霖这个父亲心中能想到什么?电影在此用鹿子霖的打滚来表达,用一堆子台词,当然,鹿子霖原也是不会思考的人。顺便,这一节中,黑娃的眼神表演很到位,茫然,惊慌,躲闪的身影,惊弓之鸟般的。

电影镜头很美,大雪的平原,金黄的麦浪,灰黄而暗淡无光的民居,黑而笨重的棉袄。

特别的困难是全片不用普通话对白,全是陕西话,又没有字幕,听来特别吃力,很多大段大段的台词我基本是不知所云,例如,白嘉轩与小娥那段对白,这是个大关目所在,可惜我听不清楚。


  • 下一个一年级作文: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小学作文网(www.xiao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