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生作文网 >> 一年级作文 >> 一年级读后感 >> 正文
读书随记26《七声》《故都宫闱梨园秘史》 《西
 更新时间:2013-03-17 22:38:55  [标签: 读书 随记 ]

读书随记26

读:《七声》

作家将自己的照片印上小说集的,女作家我们知道有张爱玲,男作家这还是首次,或许是受了钱钟书先生那句话的影响吧。不过,黑白照片的确是最有魅力的摄影作品。然而,许是我的感觉有误,总感觉腰封上的小照片显得精神自然而书页的大照片却显得过于影楼化了。

王世襄先生的题字是本书的亮点。

作者文字处理的能力相当简练,这是读完本书后的第一个认同。且看那一段山东厨师处理狗咬小孩腿,文字洗练如水银泄地,倒如相声所说的山东人:谁?我。乍?尿。这般快洁的近乎白描式的描写才是小说的真功夫。现在读小说,最怕拖泥带水的意识流或重檐架屋式的描写,嗦嗦云山雾海的不知所云,或是矫情腻味的酸文假醋最恨小清新之空洞无物。虽然我自己也常常写些矫情的文字。

南京土话的粗鄙一向是我所不喜欢的。虽然说在南京呆了很多年,听了不少年的南京土话,然而我从心里底终究还是不认同的南京话的粗与促。本书在描述南京城的那些故事时,没有回避南京土话,在我,真读本书这些描写时,眼前便又真的出现了那些曾经的身边的南京人。本书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时空:南京,香港,海外。对香港和海外我是不甚了了,因此不便置评。而作者写南京,其着眼之处是身边的南京人,如上次读本书作者的另一部小说:朱雀。以夫子庙的小小古玩店开篇,穿针引线,慢慢全面引入南京的普通老百姓中。

当然,从我的角度来理解,本书描写的南京普通老百姓,着重描写南京底层生活的人们,但我却以为本书未必全然成功,甚至我以为那有些落入俗套对农民的描写有些单一。我想这原因应该归为作者的视角比较单一。作者的家庭背景是一个高校高知家庭,这给了作者以一种自然的人文意识熏陶,本书的每个故事都建立在这样一个人文基础之上。在本书首篇作品中已经说了一对金婚高知的生活细节,充满着仁爱与发自内心的非世俗,而作者父母亲的学识修养则进一步明确划定了两个泾渭分明的界限,如本书的故事:洪才,又如本书的故事:于叔叔传,再如本书的故事:阿霞。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不无例外是南京近郊的农民,或者干脆就指明了六合来的农民,我知道南京六合的盛产活珠子,就是出不了壳的小小的毛鸡蛋,南京人又叫旺鸡蛋,在每个巷口都能看到矮矮的煤球炉上热气腾腾的小锅中煮着,洒点椒盐混杂着鸡毛吞下口去,滋味却是不坏,当然,这滋味不坏四字考语纯属见仁见智。在本书中,这些农村来的主人公们无一例外的贫穷、困苦,有传统中国农民的体面,在洪才中,我们看到了高知家庭与农民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理念的城乡差异,而于叔叔传这个故事中,承载了更多的农民婚姻,事业,家庭的困惑,当然,在阿霞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在新的时代中,弱智的姐姐与湖南路的喧闹酒店,满头黄发的少年与西式的必胜客,工伤憔悴的父亲与南城的尘土飞扬工地,这些都建立在作者一种充满着人文的单一的悲悯意识。这是本书的立意所在。

《故都宫闱梨园秘史》

一直很喜欢读旧伶人的故事。特别是从字里行间细细地暗暗地品味其臧否,这实在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因素。旧式的文人喜欢旧伶人,如今天的人们追星一般的,然而旧式的文人或捧或贬,总不是明言的,若不是细细地从字里行间抠,怕还真读不出个头头道道来。

《西方的没落》

想一想,以我的那些末西洋哲学功底读这大部头实在是累。所以囫囵吞枣地读完一第一卷。想着即将而来的第二卷,止不住的犯晕。有些书,原也不是羊毛读的。好比有些戏,游戏一番尚可,真若是拿着当令箭,就玩不转了。


  • 下一个一年级作文: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小学作文网(www.xiao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