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生作文网 >> 一年级作文 >> 一年级叙事作文 >> 正文
读书随记54《京味儿》《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更新时间:2013-03-17 22:36:33  [标签: 读书 中国 随记 ]

读书随记54

看:

纪录片:《漫长的丝绸之路铁道横跨中国2600公里之旅》

纪录片也需要找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帅哥来作外景主持,身高186,小麦色的面部肤色,很潮的发型,thenorthface的全套装备这是这部片子看完了最大感受,原想着这么丝绸之路这么艰深的主题倘若是不选一个头发花白或是全白的老先生,大概就是陈铎先生那样的长者风度才能镇得住这么浓厚的主题,把握住场面。

本片以一个日本人在中国从西安开始至乌鲁木齐的2600公里的火车旅程,浮光掠影地展现了西安、兰州、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的火车站及各地的短暂停留,我们跟着小帅哥看西安的大雁塔,兰州拉面,敦煌的壁画,品尝吐鲁番的的葡萄,还有乌鲁木齐的馕。

短,深度缺乏是这部纪录片的缺点,可能是因为时间限制,我们更多多地只是看到各个火车站的外貌而没能更深入地看到各地的风貌,有此遗憾了。

我其实挺喜欢看纪录片,一般说来,纪录片便是彩色的书,特别适合这类人文地理类的。

美剧:《斯巴达克斯:复仇》

总算是把这六集看完了,看得出来,美剧果然是好,台词没有一句是废话,镜头没有一个是空的。半小时一集的的剧集让人眼睛紧盯着屏幕。

纪录片:《国家地理:中国历险记系列》

这两位美国人虽然他们自称是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然而我以为他们的这六集纪录片却仍然是纯粹从观光猎奇者的心态来制作的,从哈尔滨、北京到甘肃,到消失的中国民俗,当然,特别是《消失的中国民俗》这一集,居然选择了在民俗公园来制作,这完全有些脱离现实了,民俗公园里能有多纯正的民俗?这点,怕是我们都很难完全认可的。

读:

《京味儿》

我对北京的很多食物并无好感,如炸酱面,也许我吃得不是道地的炸酱面,但对一个吃面条恨不得见汤而不见面的人来说,那一大碗干巴巴的面条涂着形迹可疑的酱油沾着黄瓜丝儿胡萝卜丝儿什么的,实在是难以下咽。而银锭桥边的某个著名烤肉,也许我吃的不对,那一盘子死眉瞪眼的烤肉实在是不好吃,冷而腥。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以前没怎么仔细读过唐代历史,这段历史:安史之乱,读来感觉有些生。

《京华忆往》

有很多的吃喝玩乐的事现在已经没了,如王世襄先生在本书中所述及的鹰,

《内战结束的前夜》

上海,1949年,我们从图像中看到了上海1949的真实模样。

不评价。

《历史的坏脾气》

对这种历史花边新闻而衍生出的历史书,我一向不太认同。

第一,以历史花边新闻而来论史,这本身就有待考证,例如本书中所言康熙宠臣福康安嗜食白锅肉,而厨师忘记买硝故而对着大锅撒尿的历史花边新闻,这一点恐怕非常能够得出作者下面的结论,这则花边新闻完全经不起考证,纯属臆造的历史。

第二,由历史小故事而衍生出历史结论,总感觉有些勉强,历史小故事,特别是有些历史小花边,能不能够担当起引申出一个历史结论的重任?这往往很难。有些人写书总喜欢拉古人来做证,这没什么不妥的,但关键是要看古人是不确真的愿意给你作证。历史,原本就经过不少粉饰,很多史实是不是当时人物本意现在的的人已经不能准确推测,而若是为了证明作者的某个观念而强拉古人作证,无疑会让文章来得更不可信。我比较不喜欢这么刻板的写作格式,由故事而引发一个结论,前提是那个故事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而且不能是勉强地得出结论。结论必须是故事完全相应。正如孤证不为证一样。

例如,某次看某本京剧史书,该书为了证明西太后对京剧艺术的厚爱,而不惜强拉西太后与某京剧演员有些瓜葛,这无论如何是不妥的,这原非信史。本书中的某几则故事,至少我认为可能还是需要再推敲的。

又如同最近热销的某部所谓外国人与西太后的风流韵事的所谓自传一样,那完全不经推敲,纯属扯淡,国内居然热销,实在是不可思议,蒙蒙老外也就罢了。而若是从这本书中来选择个什么所谓的历史故事得出某个结论,则纯属是放屁。倘若是西太后有如此开放的心态,并且开放到了能够与一个外国男人在床上发生那么精彩的故事,中国历史的进程恐怕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那天在书店大概地翻看了几章,实在是忍俊不禁。不过,等京东什么时候促销活动足够吸引我时,我应该会买这本书的,不为别的,只是让自己在不快乐的时候乐呵乐呵,当成笑话书来看还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是不能当成历史书来看的。

第三,对历史人物评价往往不能基于某一个故事而得出。历史人物很多时候并不能单独从一个历史故事来总结出来此人的完整面貌,而对读者而言,这往往容易引起一些麻烦峄历史不熟悉的读者,往往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倾向。

第四,本书中的这则故事我倒是深有感触。本书中关于大肚子的那两故事,安禄山对唐明皇说他肚子里装的是一肚子忠心,可结果安禄山还是反叛了,苏东坡自诩满肚皮的不合时宜。这仿佛是世间通病。体制层面总会有如此的积弊,向来言与行总是分开的,当然背道而驰的也是屡见不鲜。记得金庸先生曾经通过韦小宝的选官表达过这一看法,那大概是韦小宝须选择若干武将随同出征,韦爵爷选来选去,就单单挑那不肯拍他马屁的红胡子,理由倒也简单:会拍马屁的必然是没什么真本领的。而真有真本领的人,自然犯不上去拍马屁。当然,金庸先生是不是借这个故事若有所指不得而知,然而老先生这句话倒是直指国人的痛处了。考之中国传统吏制,传统的科举至少在理论上官吏的起点是人人平等的,但是传统的吏制却没能见对官吏的考评机制创新,本书说雍正对官员的奏折往往点评甚多,且近乎妇人之碎嘴,殊不知这及是雍正的在吏治上一个无奈之举。

以前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总传记由文人写文人,全是一副文人的优雅闲适文笔,而南京大学出版的那部苏东坡评传却又读得太深重了,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巯证。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传奇,其美誉度大概只是吕洞宾可拟比一下。


  • 下一个一年级作文: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小学作文网(www.xiao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