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生作文网 >> 二年级作文 >> 二年级写人作文 >> 正文
儿行千里
 更新时间:2013-05-16 12:46:09  [标签: 爷爷奶奶 点点滴滴 渐行渐远 幼儿园 大学生 ]

儿行千里

叶紫檀

夜色正浓,火车在夜色里向渝挺进。儿子和爱人此刻正在做什么呢?

窗外,晚风一阵阵吹进来,带着我的心飞越在千里之外。

早些时候就开始为儿子准备行装,一件件,一双双一一整理。似乎没觉得生活有什么不同,每天早晨叫一声“中崽,起床了。”一日三餐叫一声“中崽,吃饭了。”傍晚时分叫一声“中崽,该出去锻炼了。”晚上10点叫一声“中崽,洗澡睡觉了。”

儿子呢,很少出门,除非有同学来电话才出门逛一逛,偶尔也有同学到家来玩一玩。其他的时间都是在自己安排的事情里打发:看书,看电影,广泛的搜集浏览关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玩游戏,也和同学聊天,熟悉电脑操作,收听英语《走遍美国》,以备开学之初的分级考试。

从高考结束到今日离家远行近三个月的时间,是儿子自读书以来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一个暑假。8年前,生活的残酷逼迫我们不得不和儿子分居两地,年仅9岁的儿子就独自一人到了县城读书。虽然有公公婆婆在身边,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啊!可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一周回去一次和儿子相聚。看着学校老师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甚至到高中一直相伴于膝下,常常觉得欠儿子的东西太多太多。小小的他早早的就学会了自学、自强、自立、自理,同时不爱说话,性格文静、自信心不强也因我们对他的情感给予太少而明显的显现出来。

然而,随着日子的越来越临近,心情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昨日下午回县城拿行李,儿子看起来很平静,仔细的检查着每一件东西。我从衣橱里把衣服一件件拿出来,看着一个个衣架空空的荡漾着,好像一下一下荡着我的心,激起了一层一层的水花。我迅速的转过身,不想让儿子看到我表情的急剧变化。爱人在房间里进进出出,不知所云。

看看一切都收拾妥当,准备到公公婆婆家坐一会儿,作临行前的最后一次告别。我提醒儿子应该对爷爷奶奶说点什么让俩老人放心,儿子傻傻的一笑,看似有点茫然。其实我知道儿子的性格,他很早就懂事了,善良,有爱心,体贴人,有孝心以及很多的优秀品质,可是让他表达点什么,尤其是语言上的表达,可能就显得有些生涩。我微微一笑,说道:“你就说两句话,一是告诉公公婆婆不要担心,你自己会照顾好自己;二是要公公婆婆多多保重身体。”儿子似乎不是很自然地笑笑,没说什么。

也许是看着宝贝孙子就要远行他乡,婆婆的话突然间显得很少,气氛常常出现一片沉寂。想想当初读高中的时候,婆婆都是反对儿子到一中就读的,说是太远了,没有人照顾。年龄又太小,别人会欺负他。如今要到千里之外的重庆,她老人家怎能不担心呢?

儿子始终没有把我提醒给他的话说给公公婆婆听,在我们即将上车的时候,我代替儿子把那两句话转达给了公公婆婆。在我一脚跨进车里回头一看的刹那间,看见婆婆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鞭炮声声中,我们离开了县城,只留两位老人在小巷里久久的张望。

回到学校,晚饭桌前,我很是平静的对儿子说:“中崽,你的大学生活,妈妈给你三个词,好吗?”儿子吃着饭,点点头说:“嗯”。“一是健康。记得锻炼身体,记得添加衣服。二是品质。要有爱心,有宽容之心。三是学业。学业包括知识和能力,两点要齐头并进。”儿子再次点点头,看似很平静的样子。

晚上,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思绪不去想所有关于儿子的点点滴滴。作为父母,太多的感情流露也许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压力。所有的对孩子的关爱和担心不必在孩子即将离家远行时过于表露给孩子看,只需要记得在孩子远行之后,我们该具体的为孩子做些什么,在我心理早已有了明确的方向。作为上大学的孩子而言,除了给予永远要给予的亲情关爱之外,更多的是要给孩子品行和能力的指引和鼓励。

今天早晨,当我上完早读课回到家,儿子已起床了。今天是唯一的一天没有叫一声“中崽,起床了”,看来儿子心情挺激动的。

下楼梯的时候,我还在想着要不要给儿子一个拥抱,可是儿子早早的就钻进了车子。转念一想,男孩子嘛,也许不需要这样的儿女情长吧。好男儿应该昂扬前行!

学校的大门徐徐打开,车子缓缓启动了。鞭炮声叭叭叭的响了起来,一片烟雾蒙蒙中,望着车子渐行渐远,我的眼眶再也无法强忍满眼的泪水。那一刻,我真正的懂了,小鸟儿长大了,挥动着它日渐丰硬的羽翼飞走了!

我的天空从此少了儿子相伴相随的身影,可是,儿子的天空从此以后却会越来越湛蓝,越来越广阔!飞吧!亲爱的孩子,妈妈的目光永远在你的天空里眺望!

2011-9-8儿子赴渝时


  • 上一个二年级作文:
  • 下一个二年级作文:
  •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没有相关二年级作文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小学作文网(www.xiaozuo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